从心灵之墙到现实之墙
——读村上春树《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
◎肖莉梅
随便走进一家书店,多少都有块区域,是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他的作品有着独特的魅力,更有深邃的思想。《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是时隔六年之后,村上春树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新作。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是村上春树对198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小城,及其不确定的墙》的改写。这部小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主人公17岁的“我”,爱上了一个16岁的少女,但少女说自己的本体在一座小城里,而后消失不见。45岁的“我”,偶然进入了小城中,遇到了曾经的那个少女,从事“读梦”的工作。第二部分是“我”回到了现实世界,担任了图书馆馆长,并且结识了前馆长,以及总是穿着印有《黄色潜水艇》专辑封面衣服的少年。第三部分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少年,“我”又来到了小城,逐步回到了17岁,在小城中发现自己还是那个读梦人。少年与“我”合为一体,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最后“我”还是选择离开,回到了原来的世界。
“小城四周被高墙包围着。”“小城不算太大,不过也没小到一切都一览无余的程度。”16岁的少女,不断与17岁的“我”,以语言的形式构建着一座小城。这座小城,在少女的描述下,逐渐清晰。这小城是类似于桃花源一般的地方,是美好的,是静谧的。少女慢慢呈现出一种厌世的倾向,最后毅然回归到了小城中。而且进入小城,需要剥离自己的影子。暗色的影子,可以代表着苦痛、悲伤等负面的事物,所以小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心灵的避风港,让人的身心得以慰藉。
“墙能够自由自在地改变形状与位置!我恍然大悟。它时时刻刻都能够随心所欲地移动到任何地方。而且墙铁了心不放我们出去。”小城中的墙并非客观的,它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性的事物,处于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可理解为个人面对外在伤害,而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这种机制的具体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就其目的,都是在保护着自己,哪怕有时甚至走向一种极端。
小城里的墙是心灵构筑起来的墙,是对自己的一种庇护。主人公留在小城,可以与往昔心爱的少女长相厮守,也在掩盖着已然失去少女的事实,是一种心理慰藉。“不如说这——跟您合为一体这件事——是非常自然的情况。因为我本来就是您,您本来就是我。”后来,“黄色潜水艇”少年来到小城里,要求与“我”合为一体。一体后,“我”的工作进度快了不少,可“我”还是决心离开小城。离开小城,是在通往一座“围城”,即现实之墙。现实之墙与心灵之墙一样,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且更多地存在着扼制、伤害自我的情况。所以最后走向现实之墙,是勇气和成长的一种落地。
“少年断言,我就是他,他就是我。还说我们合为一体是无比自然的事情,如果这么做的话,我就可以变成更为本色的我。”“我”回归现实世界,少年依旧留在小城,这意味着心灵之墙的慰藉是有必要存在的,但不应成为人生的全部,让自己全然成了逃避现实的状态。
相较于同是和青春爱恋有关的《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的这个新作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和他年岁的沉淀密不可分。这与卡尔维诺在《树上的男爵》中所提到的“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一般,提供了一个关于平衡的生活范式。即身处现实之渊,心亦有桃源芬芳——二者相互协调,不因现实之苦陷于虚幻之境,也不因虚幻的美好,沦丧现实自我。其实就是在面对和慰藉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暮色正爬上围墙——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在练习,如何与自己的墙共生共长。
(作者为南海区作家协会会员、南海新时代首届作家培训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