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超”如何划出“旺丁又旺财”新航道?
南海以龙舟等非遗为载体,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路径

▲麦边舞龙。 ▲叠滘龙船漂移比赛现场。 ▲作为叠滘龙船漂移大赛“第二现场”之一,棉二水塔街集聚众多观众看龙船漂移直播。

端午时节的南海,水面上龙舟竞渡的鼓点与岸上观众的欢呼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央视105次聚焦、全网浏览量超63亿次、单季拉动消费8.32亿元……这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数字背后,是“南海龙超”品牌创造的奇迹。
当贵州“村超”、江苏“苏超”以草根足球点燃全民热情时,“南海龙超”另辟蹊径,正以龙舟、醒狮、舞龙等非遗为载体,探索一条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划向“旺丁又旺财”的新航道。
千年龙舟划出时代浪花 让文化自信转化为发展自信
端午的佛山南海,一条条龙舟劈波斩浪,激荡的水花溅起现象级传播巨浪。央视105次聚焦、全网信息62万条次、总浏览量突破63亿,“南海龙超”以破圈之势成为文化“顶流”。
打造文化品牌,要坚持让群众当主角,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南海龙超”的破圈见证了这一点。
场上,群众是劈波斩浪的主力军。
距离端午还有2个月,桂城街道叠北社区东胜村信存何公祠前的河道便已战歌震河。近50名队员齐吼“呼!呼!呼!”的龙舟号子,以仪式开启新一段“龙舟征程”。鼓点骤起,近40名划手整齐划一,船桨划动,船只劈波飞驰,船桨在仅数米宽的涌道上拉出银链,25米龙船如游龙摆尾,在急转中划出完美弧线。尽管是训练,队员们的认真劲丝毫不逊于正式比赛,这个夜训场景的视频也在网络上传播,获得20亿的浏览量。
群众扛的不仅是集体荣誉,更是乡土认同的重量,“宁可煲烂,不可扒慢”的龙舟谚语,正化作全民共识。
场下,群众是龙舟文化的参与者。
在今年盐步老龙起龙仪式现场,大沥全新推出“千年龙脉·活力大沥”主题IP市集,开设10余个摊位,设置“龙腾南海文创区”“寻味大沥美食坊”“青年创客实验室”三大主题板块,同步推出了“祈福五境”主题景观带及相应的文创福袋,还发布了“来大沥食村菜”大沥镇村菜品牌,吸引众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围观。
这些鲜活的场景印证,“南海龙超”归根到底是大众的赛事,龙舟要从河道划进市集,龙舟文化也要从被动观看进入主动创作。
场外,群众是破壁出圈的创作者。
今年端午,南海依托佛山网络创作者联盟,构建起“专业媒体引导+民间达人裂变+普通用户参与”的三级传播体系,让每个人都成为城市品牌的“传播节点”。60多名自媒体达人创作1600多条作品,其中,“东方姑娘”拍摄的龙船漂移视频创下单条播放量3.9亿、点赞超440万的纪录。
如今,“叠滘龙船漂移”已成为一个扎实的流量密码。知名主持人撒贝宁、知名歌手华晨宇,以及众多颇具粉丝基础的自媒体达人、博主纷纷前来体验和打卡。
在这场全民狂欢中,“南海龙超”更是划进了国际舞台。今年的叠滘龙船漂移大赛,来自英国、德国、韩国、瑞士、乌克兰等世界各地的游客、博主、研学团队纷纷奔赴南海,一睹龙船漂移的魅力。比赛期间,佛山传媒联动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国日报等海内外超200个转播平台进行全媒体直播,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线上观众,直播全网总播放量超1.05亿。
千年龙舟划出的时代浪花,让文化自信转化为发展自信,这是“人文经济学”的南海答卷。
从竞技赛事升级为生活方式 从文化符号蝶变为城市文化IP
千年龙舟划破现代都市的水面,激起的不仅是浪花,更是一座城市的澎湃动能。
当德国工程师迈克尔紧握船桨,在叠滘蜿蜒的河道上完成首个“洋面孔”的龙舟漂移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正成为“南海龙超”IP全球化叙事的一个生动注脚。这场始于端午民俗的龙舟竞渡,已悄然蜕变为撬动城乡融合、产业升级、国际传播的超级杠杆。
在位于西樵的纳德利龙舟工坊的车间里,传统匠艺与潮流创意碰撞出火花:埃菲尔铁塔装饰的龙舟模型、醒狮元素U盘、龙舟造型充电宝……这些“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折射出龙舟IP运营的底层逻辑——用现代语言重构传统符号。
这种“非遗+文创+文旅”的生态闭环,使得龙舟IP如同一个“文化路由器”,不断接入消费新场景。端午期间龙舟带动的直接消费达3.45亿元足以证明:当传统文化找到现代表达,就能释放出惊人的经济势能。
这种创新在叠滘龙船漂移大赛达到高潮。今年,以叠滘圩、龙船里创意园为代表的传统老街区焕发新生,龙船赛事如同催化剂,激活了整片商业生态——招商入驻率节节攀升,商户营业额成倍增长,更有外地游客慕名而来,释放出强劲的消费动能。从巷弄飘香的地道小吃到匠心独运的文创产品,从网红茶饮到一房难求的精品民宿,“龙船经济效应”如涟漪般扩散,为城市商业注入了澎湃活力。
创新打造的“第二现场”更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之作。乘着叠滘龙船漂移大赛的东风,千灯湖活水公园、佛山保利Mall等十大核心区域,联动万达广场、环宇城等商圈矩阵,将观赛热情转化为消费热潮。
城乡共舞中,一条龙舟悄然划出了共富航道。
在桂城叠北社区,曾经闲置的老屋,如今因龙舟元素的注入变身网红打卡点;叠北、叠南社区携手桂城文投、汇商盈企业共同组建佛山叠滘龙漂文化有限公司,标志着龙船文化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九江敦根社区以“龙舟讲堂”品牌带动周边餐饮、手工艺、研学等产业链,形成“一舟兴百业”格局……
乡村振兴需要文化锚点,这种“文化赋能—产业激活—城乡共生”的路径,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新思路。龙舟不再只是河面上的竞速工具,更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脐带”。
南海的实践告诉我们:当龙舟从竞技赛事升级为生活方式,从文化符号蝶变为城市的文化IP,其承载的已不仅是乡愁记忆,更是一座城市向新而生的密码。
全民狂欢的文化盛宴 乡村振兴的超级引擎在叠滘水乡,被誉为“水上F1”的龙船漂移赛让观众屏息凝神;在盐步老龙巡游现场,593岁的传统龙舟与400万点赞的抖音视频同框出镜;在乡村文化广场,夜光舞龙表演吸引年轻游客打卡拍照……这些充满张力的画面,构成了“南海龙超”的生动图景。
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坦言:“经过两年努力,‘龙超’品牌已初步打响。去年叠滘龙船漂移吸引全网36亿流量,今年更是达到超63亿。”数据的飙升不仅反映了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更展现了非遗的强大生命力。
于南海,龙超不止是比赛——它是全民狂欢的文化盛宴,更是乡村振兴的超级引擎。端午火了,今后怎么办?“南海龙超”又如何“旺丁又旺财”?
这是摆在南海面前的一道思考题,区别于“村超”的足球狂欢、“苏超”的城市联赛,“南海龙超”给出的答案是构建更系统的“1+3+N”发展体系,打造百亿文旅新生态。其中,“1”是指打造统一的“南海龙超”IP;“3”是以龙舟、醒狮、舞龙三大非遗为载体;“N”则是延伸出文旅、文创、研学等多元业态。
在这一体系下,“南海龙超”将书写新篇章,构建全域赛事矩阵。6月底,桂城将首次把“龙舟文化+公园城市”两大顶流,联合升级打造成泡泡公园生活节,开启“赛事+公园+消费”的全新玩法;今年10月,国际龙舟运动中心将揭开面纱,首期龙舟公园将成为新地标。即将在下月开赛的全运会龙舟赛事和“南海龙超”冠军赛总决赛,更将吸引全球目光。
不止如此,面对“顶流”带来的机遇,南海深谙“旺丁”更要“旺财”的道理,计划以四大举措,构建起“南海龙超”可持续发展生态,实现“旺丁又旺财”。
一是实施品牌整合升级,以“一核两翼六支点”重塑龙舟赛事体系,叠滘漂移赛提质升级,加快国际龙舟运动中心建设,10月前建成龙舟公园首期。7月全运会赛事将成品牌升级首秀,推动传统赛事向专业化、全民化转型。
二是延伸产业生态链条,“一镇一主题”文旅带将龙舟元素植入消费场景,培育“龙舟人家”共享农宿。龙舟主题餐厅、文创店遍地开花,形成“赛事引流-产业变现”的良性循环。
三是推动乡村振兴赋能,“南海龙超”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文化活动,更成为基层治理的创新载体。创新推出“龙舟议事厅”,村民划船议村务,让醒狮队变身“移动调解室”,用采青仪式化解邻里纠纷,让传统文化成为基层治理新载体。
四是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联合南海融媒、南海广电共建“南海龙超”全媒体频道,提升“第二现场”观赛体验;联动《雄狮少年》《龙舟少年》IP,开发系列主题文旅产品,实现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当小学生唱着粤剧传承《赛龙夺锦》,当外国游客在体验区拿起船桨,当村民在“龙舟议事厅”共商村务,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正凝聚成发展合力。
从叠滘龙船漂移超63亿流量,到未来百亿产业集群的蓝图,这艘从历史长河驶来的龙舟,正载着文化自信与产业升级的复合愿景,划向更广阔的经济蓝海。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付艳霞柯凌娜黄洁戴欢婷梁慧恩图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