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沙头社区撬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热情
“访议育治评”五字诀 解锁社区共治密码

■居民议事会让居民可以参与社区事务决策。
走进焕然一新的九江沙头社区民康路,崭新的电动车充电棚下,居民们有序停车;曾经斑驳的楼道墙壁,如今绘满生动彩绘;800平方米的“共享微花园”里,老人孩子其乐融融……这样的宜居环境背后,是沙头社区党委创新推行的“访、议、育、治、评”五字工作法发挥关键作用,以党建为引擎,撬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破局 从“门难进”到“心连心”党员先锋架起连心桥
面对旧楼群无物业、无业委会、居民参与度低的治理困局,沙头社区党委书记叶志刚深感压力:“起初我们去试点楼宇做宣传,居民还是对参与社区‘创熟’治理兴趣不大。”
如何破冰?社区党委将突破口放在了党员身上。一场以党员为主力的“三访”行动迅速铺开:依托“三级党建网格”,访楼宇党员骨干,凝聚核心力量;访户籍居民,倾听真实诉求;访流动租户,拉近情感距离。
党员骨干崔姐带头深入民康路12号楼,一户户敲门,耐心解释“创熟”理念;社工小梁在万安路随访时,敏锐地捕捉到居民对楼道安全的担忧,并将其建议认真记录;周末的“便民一条街”活动,成为吸引新市民租户走出家门的契机;社区党委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共建美好家园”环境整治行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吸引居民走出“小家”,融入社区“大家”……渐渐地,居民们的心门打开了,从“事不关己”到愿意“出手管管”,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悄然拉近。
赋能 议事协商育骨干引领居民齐心共建
居民有了参与意愿,如何让他们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翁?沙头社区的关键一招是搭建闭环议事平台和完善居民骨干培育机制。
“电动车乱拉线充电太危险了!”在青平路的一次居民议事会上,楼长谭叔抛出的问题引发共鸣。社区党委引导居民通过议事会、微信群等渠道围绕这一痛点问题展开充分讨论,最终在民康路12号楼试点,由居民自筹资金,将一处闲置空间改造为安全规范的自助电动车充电房。
居民黄先生坦言:“一开始我坚决反对,觉得是瞎折腾钱。”社区干部多次上门向黄先生详细解释设计方案和后续管理,加上议事会民主决策的氛围,才让他转变了观念。如今,看着便捷安全的充电房,黄先生不仅成了积极拥护者,还主动带动邻居更新了楼梯扶手。像这样的议事成果,在沙头社区已累积了18项。
在此过程中,社区党委还着力培育内生力量,居民珍姐就是生动的例子。这位万安路的普通住户,在参加社区组织的理论学习和参观交流后,成长为一名能解读政策、会组织动员的邻里互助小组骨干。“社区党委带我们出去学,回来就带着大家干!”珍姐自豪地说。
如今,8栋试点楼宇均成立了由楼长牵头的互助小组,成为楼宇的“新管家”。他们不仅解决了45起邻里纠纷和32项小区难题,更培育了“小区事、商量治”的契约精神,让老旧楼宇焕发自治新活力。
长效 治理成果看得见长效机制保民心
要让改造成果“保鲜”,让居民参与治理的热情持续,长效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沙头社区以“治”促行显成效,以“评”固本赢民心。
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卫生死角、绿化荒芜、车辆乱停等问题,邻里互助小组在社区党委和楼长指导下迅速行动。500多平方米闲置地复绿了,100多平方米的“健身角”建起来了,200多平方米的彩绘让老楼焕发艺术气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吸引着更多居民加入。
为确保治理常态长效,社区党委创新推出“创熟积分榜”,将居民参与党群志愿服务、遵守公约、配合社区工作等情况进行量化积分,并定期公示榜单,对表现突出的居民进行表扬。
“积分不是目的,是让大家看到进步,感受到参与的价值。”沙头社区党委副书记崔燕琼说。同时,社区每半年会组织楼宇互评和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及时调整优化效果不佳的管理办法。这套“积分激励+动态评估”的长效机制,覆盖了社区500多户居民,有效激发居民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内生动力。
三年多来,“五字工作法”让沙头社区旧貌换新颜:新增了42个电动车位、2座充电棚、15个充电桩,打造了800平方米的“共享微花园”,居民满意度超90%。
而更深层的变化在于人心的凝聚:从不发声到积极议事的居民,从抵制者到推动者,从旁观者到骨干力量,从陌生到熟络的新老邻居……如今在沙头社区,党员领着干、居民齐参与,关心社区事的人逐渐增多。党员干部、居民群众一起摸索出来的“沙头基层治理经验”,为破解老旧小区管理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崔绍鹏霍勇文通讯员崔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