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学院“樵山星愿突击队”走进西樵樵园社区开展暑期实践
八大课程带孩子触摸本土文脉

■营员学写毛笔字。
珠江时报讯记者黄金全通讯员陈运涛摄影报道近日,广东金融学院“樵山星愿突击队”的17名队员带着精心设计的八大课程体系走进西樵樵园社区,为职工子女打造了为期七天的“感受佛山·快乐成长”夏令营,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触摸本土文化根脉。
“红纸裁出西樵景,巧手剪出家乡情。”在夏令营剪纸课堂上,志愿者许樱露的一句话点出了课程设计的初心。她深知西樵山、岭南镬耳屋这些地域符号对孩子们的意义。“我们不教复杂的纹样,就从西樵山的轮廓、南海博物馆的飞檐入手,让孩子们先认识家乡,再创作家乡。”
这样的“乡土元素”渗透在每一堂课里。手工课上,志愿者赖嘉欣带来的粘土成了孩子们表达对家乡想象的载体。
书法课上,志愿者林家强的“画蚊香”教学法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一开始握笔像提重物,手腕硬得像木头。”小朋友区楚心说,跟着老师画圈时觉得“好玩”,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运笔节奏,“现在写字,线条不会歪歪扭扭了。”
国防教育课上,退役大学生士兵、义教队队长李鸿生的“沉浸式教学”让孩子们印象深刻。他带来的95式步枪模型刚亮相,就引发一阵惊叹。
音乐课上,志愿者赵静欣的拇指手琴成了“神奇乐器”,孩子们闭上眼睛听着琴音猜曲调;舞蹈课上,志愿者仇怡婷带着孩子们在动感的节奏中蹦跳着释放活力;绘画课上,在志愿者简泓霏的带领下,西樵山的轮廓、社区的路灯都成了笔下的风景。这些课各有各的热闹,却同样藏着成长的印记。
夏令营的最后一天,樵园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里热闹非凡。孩子们用在手语课上学到的手语演绎《虫儿飞》,指尖起落间满是温柔;跟着《APT》的节奏舞动,从拘谨到舒展的身影里藏着成长;合唱《我的纸飞机》时,清澈的童声里飘着对未来的向往。
“我家孩子以前不爱说话,现在每天回家都要讲手工课的趣事,还教我们剪窗花。”职工家长王女士感慨,七天的课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表达与创造的大门。据统计,参与此次夏令营的30名孩子中,97%的家长反馈孩子“更愿意分享”“动手能力明显提升”。
这样的变化,源于“高校赋能——社区支撑——儿童受益”的闭环育人模式。广东金融学院樵山星愿突击队与樵园社区的合作,为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美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让高校资源下沉社区,让本土文化走进课堂,既能丰富乡村教育内容,也能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读懂基层,这正是“百千万工程”所倡导的协同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