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来了群“文化播种人”
华南师范大学丹心筑梦实践团来西樵开展公益夏令营、田野调研等实践

■志愿者走访西樵非遗手艺人。
珠江时报讯记者黄金全通讯员周康摄影报道近日,西樵镇的街巷里多了一群年轻身影。华南师范大学丹心筑梦实践团的队员们扎根基层,七天时间内通过公益夏令营、田野调研、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在西樵大地绽放生机。
清晨的百西社区居委会,总是被实践团志愿组“小老师”们的忙碌身影唤醒。为让本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扎根,他们结合西樵特色与学生年龄特点,打磨出一系列“有料又有趣”的课程。“我们带孩子们认识西樵山的植物时,发现他们对家门口的生态环境既熟悉又陌生。”志愿组成员施雅菲说,“有个小朋友指着一株榕树告诉我,这是爷爷常带他乘凉的地方,却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那一刻我更明白,把西樵的生态故事讲给孩子听,就是在他们心里种下热爱家乡的种子。”
篮球场上,汗水浸湿了队员们的衣衫。“教孩子们打球时,我们特意加入了‘西BA’的家乡篮球故事。”体育专业的学生刘冉冉擦着汗说,“西樵的篮球文化底蕴深厚,有个内向的小男孩,听到本地球星的成长经历后眼睛发亮,现在每次投篮都特别用力,还说要像他们一样为西樵争光。这种精神的传递,比进球更有意义。”
骄阳似火,挡不住调研组成员挖掘西樵文化宝藏的脚步。他们穿梭在西樵的街巷里弄,与本土文化守护者展开深度对话;走访村书记、对话老村民,挖掘六祖诞、关帝诞等民俗背后的“治理密码”。
宣传组的队员们则用镜头与创意为西樵传统文化“赋能”。“规划研学路线时,我们发现西樵很多老建筑藏在深巷里,就像蒙尘的珍珠。”负责摄影的志愿者朱成霖说,“有位卖糖水的阿婆告诉我们,她家铺子的骑楼有百年历史,是西樵变迁的见证,却很少有人知道。现在游客跟着我们的路线来打卡,阿婆的糖水卖得更火了,这种文化带动西樵发展的实在变化,比任何数据都有说服力。”
在“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中,丹心筑梦实践团的西樵之行,正是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如实践团团长刘炜晴所说:“七天时间很短,但我们看到文化像毛细血管一样,悄悄融入西樵的肌理。当孩子们能说出西樵草木的名字,当西樵老手艺通过镜头被看见,当传统文化能实实在在帮到西樵的乡亲们,就证明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