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5年07月25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南海国资稳中求进3000亿
    • 表彰九江龙舟健儿 鼓励未来续写辉煌
    • 每年举办超500场赛事 推动龙舟文化走向世界

    第A02版:要闻

    • 宣讲员集体充电 让理论“声”入人心
    • 南海国资稳中求进3000亿
    • 孩子偷玩溺水 责任谁来担?

    第A03版:要闻

    • 灭蚊防疫情 镇街有妙招
    • 分类信息
    • p49

    第A04版:南海文学

    • 差距
    • ﹃读书人﹄助力我圆作家梦
    • 变脸
    • 大暑
  •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下一篇

A04:南海文学

﹃读书人﹄助力我圆作家梦

2025年07月25日

那一年,我大约十一二岁。

这一天,一个挎着肩包的过路老翁在我们巷口的大榕树下歇脚。忽然,他瞅着我家那间土改时候分的老屋,扳起指头说,这间屋以前出过一位举人,如果我没有看走眼,不出多久,还会再出一个读书人;至于那读书人有没有出色,那就得看他的造化了。

“读书人?谁呀?”在场的几个人议论纷纷。

“可能是说你啊!”一位堂叔对我说,“现在这屋里只有你在上学,除了你还有谁?”

“读书人”这三个字尽管是那老翁随口一说,却深深地镌刻在我脑里。“做一个读书人”成了我心心念念的一个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个目标,我付出了很多同龄人想象不到的艰辛:酷暑时分的夜晚,我光着上身坐在一个蒸笼般的小阁楼温习功课;捡牛粪挣工分的路途上,我用塑料袋装上课本,在树荫下忙里偷闲地复习,以致牛群走远了也不知道;骑着单车走街过巷卖雪条的过程中,也忘不了带上书本去看……我成了恢复高考后,全大队考上大专院校的第一人。据说教了我四年语文的黎小梅校长还总喜欢在我那些师弟师妹面前说起我的励志故事。

黎小梅是我文学创作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她作文教学的确是别出心裁。她上作文课时,不大喜欢让学生背诵名家或者前人的作品,她认为这样死记硬背,反而会制约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作思维。她经常根据教材的写作要求,带着同学们走出课室,进行实地观察,开展现场讨论,以此增强大家的感性认识,从而避免了凭空臆想、闭门造车。文章写出来后,黎老师往往会挑选班上一些写得比较好的文章作为范文,让作者来诵读,以示鼓励,再让大家进行评议,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力求写出真情实感。我的作文也常常被用作范文。她这种因势利导、极具地气的教育方式使我们获益不少,这才有了后来小塘中学征文比赛的三位一等奖获得者中两位出自洞边小学的场面,这是对黎老师作文教学成绩的充分肯定!我考上南海师范学校不久后,在学校的国庆征文比赛中也拿了奖。从小塘中学到南海师范的两次征文获奖,点燃了我的文学梦想,我经常在学校的图书馆流连忘返,我对《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三家巷》《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香飘四季》《伤痕》《班主任》等经典作品爱不释手,我如饥似渴地沉浸在书籍之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

1981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黎老师鼓励我找小塘文化站站长叶永恒,让我多跟叶站长请教。叶站长热心群众文化工作,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我的诗歌《故乡的小河》在《南海文艺》上发表,诗歌《村口那棵古榕》登上了《佛山日报》并在小塘电台《北江涛声》专栏上播出。这是对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一种莫大的鼓励。最令我终生难忘的是,叶站长还邀请我报读了1991年的“广东省作家培训班”,使我近距离接触一些著名作家,更系统地学习创作理论。

从1992年投身文化站工作开始,三十出头的我算得上是南海区乃至佛山市小有名气的作者,不时被邀请参加一些采风、研讨活动,与仰慕已久的一些南海重点作者面对面交流互动,《月亮岛之恋》《好人一生平安》《别样情缘》《船工实叔》《在雨中》《离职以后》《站台》《别》《人到三十》《樵山观瀑》《摩托村》《大洲沙人》《金沙情结》《织箩姑娘》等一批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发表在《作品》《珠江》《广州日报》《佛山日报》等报刊上。

2021年7月份,我的散文《恒久不变的情怀》获得了佛山市作家协会与佛山市禅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世纪铭初心·百年颂党恩”征文比赛三等奖。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我仿佛在向外界宣布:在南海文坛沉寂了10多年的黄福胜又回来了。

2025年初,我连续三年获得“南海区十佳作家”这一光荣称号。站在领奖台上,手中捧着这份珍贵的文学奖项,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文学创作的高度肯定,更是我文学道路上又一座里程碑。能获此殊荣,我深感荣幸,也心怀无尽的感激。

回归文学这几年,我积极参与各项文学活动,持之以恒坚持文学创作,在各类报刊上公开发表作品100多篇,字数超过20万字,这些文字遍布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比我足迹所及的地方要多得多。

这几年,我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名小小说作家“五进”活动,应邀到九江镇儒林笔会讲授《浅淡小小说的定义与创作》,到丹灶镇初级中学为七百名师生讲授《相信你也能写好小小说》;这几年,我应邀参加了第三届“万绿湖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大赛颁奖典礼,认识了全国不少小小说高手,开阔了视野;我参加了广东省小小说学会“邹记福”小小说征文颁奖典礼暨广东省小小说学会2025年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先后加入了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近两年,我致力于文学评论的写作,先后为省内外近百位作家撰写过评论,并在各级报刊发表了40多篇评论;相继担任了《佛山小小说》《南海区作家协会》这两个公众号的编委工作。

有时静下心来,我也曾想过,或许我这一辈子,也无法跟村里那一位前辈举人相提并论,但如果没有五十年前的那一句调侃,如果没有自己对文学挥之不去的追求,恐怕现在的我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退休老人,又怎么能拥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文友?又怎么能拥有那么多荣誉?又怎么能拥有这样一个值得用心托付的“精神港湾”?

(作者为佛山市作协小小说学会秘书长、南海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