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又惠民 800亩湿地“生态逆袭”
南海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重要抓手,系统推进生态治理

■生态塘里,芦苇轻摇,睡莲静卧。

夏雨初歇,南海里水镇青年湖湿地的18个生态塘如碧玉串联,水清可见底,芦苇轻摇,睡莲静卧。工人们正埋头调试监测设备——这片曾经的零散花场与鱼塘,正在蜕变为一座“会呼吸”的水净化湿地。
青年湖的悄然转变,背后是南海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重要抓手,系统推进生态治理的持续努力。它不仅是单一的环境工程,更标志着南海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型——从追求单一经济增长转向统筹生态、生产与生活的协同发展。
青年湖湿地系统治理 赋能全域生态焕新
在青年湖湿地,工人调试监测设备的专注神情,与周边摇曳的芦苇、清澈的塘水,构成了一幅人工与自然协同的生动图景。
这幅图景的底色,是南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系统规划。在这里,约800亩土地实现了功能的重塑与叠加,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跃升为融合水质净化、防洪调蓄、农业复耕与自然教育等复合功能的生态枢纽。值得一提的是,里水青年湖湿地项目获得了2023年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第二批)3000万元的支持,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项目有关负责人唐宇初站在内环净化渠边,手中的检测报告显示出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在尚未持续引入外水的情况下,生态塘内氨氮、COD等主要指标已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
“这只是系统治理的初步成效。”唐宇初介绍道,“待九月全面通水后,这片湿地每天可处理6.5万立方米河水,污染物削减率将超过25%。”
纵观整个项目,其核心是一套精准的生态治理体系。河水经过生态沟渠、前置塘、生态净化渠和多级生态塘的层层净化,出水水质可稳定达到地表Ⅳ类标准,犹如为河流设置了一座“活水净化器”。
项目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南海全域+生态保护修复”理念。湿地不仅种植了芦苇、睡莲等净水植物,更通过新增160亩水稻种植区,在强化水质净化功能的同时,成功新增了耕地,延续了区域的农业风貌,是生态效益、生产功能与耕地保护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1.74亿元的总投资中,有相当比例被用于构建可持续的运营机制。项目建成后,水利设施由专业单位维护,湿地公园则通过自然教育、生态研学等市场化方式实现运营反哺。设置在农田示范区和南部研学基地的生态课程,将围绕观鸟、水稻种植、水质检测等体验活动展开,既强化公众参与,也为项目注入持续活力。
青年湖湿地项目是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生态赋能”理念的集中体现。它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治理和长效运营,成功将一片零散低效的土地,转变成为集水质净化、耕地新增、生态教育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基础设施,为同类地区开展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系统思维重塑生态 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青年湖湿地的成功实践,在南海区绝非孤例。它背后映照的,是南海区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方法论,推动生态治理从“单点修复”迈向“系统作战”的整体转型。
南海深刻认识到,零敲碎打的治理难以根治系统性生态问题,必须通过全域规划、连片整合、功能优化,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系统的根本性改善。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一个个“灰色角落”正焕发新生。桂城净水厂公园,曾经的污水处理厂闲置用地,经生态化改造后变身层次丰富的绿地公园;处理后的尾水通过人工湿地再净化,用于灌溉与景观,既盘活了闲置土地,更成为周边居民休憩的好去处。
类似的实践在各镇街涌现——西樵整合碎片化鱼塘构建生态循环系统,实现治污与增收双赢;丹灶通过村级工业园改造系统性规划生态廊道;大沥以“见缝插绿”新增众多口袋公园。
据统计,三年多来,南海通过全域整治已累计修复生态空间超万亩,系统性治理的规模效应日益凸显。
南海的生态修复,始终紧扣“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命题。其深层逻辑在于,以生态治理优化空间格局、提升城市品质、回应民生期待。整治非大拆大建,而是以“绣花”功夫精准施策,致力于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从环境改善中实实在在受益。
南海的实践清晰印证:生态与发展并非单选题。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系统思维,南海正逐步构筑“水清岸绿、城乡共美”的大生态格局,不仅重塑了自然面貌,更重构了发展逻辑,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最坚实的绿色根基。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