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径破“三缺” 社区治理更有温度
狮山通过社区合伙人、社区基金、社区社会企业,破解社区“缺人、缺资源、缺造血能力”难题

■桃园社区社会企业揭牌。
珠江时报讯记者曾雯通讯员蔡淑华何永坤摄影报道7月17日,狮山桃园社区与大学城社区同步举行社区社会企业揭牌仪式。两个社区通过“智慧社区”数字化系统与“社区合伙人”“社区基金”“社区社会企业”三维路径联动,探索“公益价值+市场运营”可持续模式,为破解社区“缺人、缺资源、缺造血能力”难题提供鲜活样本。
聚焦痛点 锚定社区“造血”新路径
社区治理,关键在人,核心在资源,难点在可持续。长期以来,“缺人、缺资源、缺造血能力”的“三缺”困境,让不少社区陷入“政府兜底难持续、社会参与动力弱”的循环。为此,狮山出台《“大城小爱,狮+友你”提升城市温度综合实施方案》,创新社区治理。
此次桃园社区和大学城社区社会企业同步启动的创新实践,标志着“狮+家”社区运营实施方案落地。“狮+家”社区运营以“智慧社区”数字化系统为技术支撑,由狮山镇党建和组织人事办公室(社会工作)牵头开发集成多元功能的社区服务小程序。该小程序涵盖议事协商、积分管理、服务预约、微心愿、资源联动等核心板块,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获取便民服务提供“一站式”数字平台。
“狮+家”社区运营通过“社区合伙人”“社区基金”“社区社会企业”三大路径,形成资源活化、公益联动与资产增值的闭环生态,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运营架构上,两大社区均采用“社区合伙人激活资源、社区基金汇聚爱心、社区社会企业专业运营”的闭环模式。桃园社区侧重“社区+企业”的运作机制,“文旅+治理”的运营特色,形成“以治理促运营、以运营反哺治理的良性循环,实现“居民得实惠、企业可持续、社区有活力”的多赢目标。而大学城社区则聚焦高校、企业、艺术赛事等资源,与高校达成“智力合伙人”合作,与国赛艺术村达成“艺术合伙人”合作等,形成“一社区一特色”的推进路径。
多元协同形成社区治理新生态
在大学城社区社会企业合伙人授牌仪式现场,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接过“合伙人”身份,标志着社区资源整合进入新阶段。从全面摸底闲置资产,到创新合作模式,“社区合伙人”机制打破边界:空间共营模式下,社区用房低偿使用权换取便民服务与基金捐赠,让闲置空间焕发活力;积分激励构建“奉献—回报”闭环,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如今,规划设计人才、传统工匠、志愿骨干共同织就服务网络,社区服务供给从“单一化”迈向“多元化”。
桃园社区、大学城社区的社区企业揭牌,为“公益造血”写下注脚。以党组织为引领、居委会控股的社会企业,用市场化手段经营,收益反哺社区:企业创收注入基金,基金支持公益项目,形成“创收—公益—服务”闭环。
对接需求提供居民真正所需
在社区治理交流会上,大浩湖社区分享社区共用房利用经验,为其他社区提供“解题思路”。从闲置用房的摸底评估,到引入“合伙人”运营,再到收益反哺社区基金,大浩湖社区用实践诠释“空间活化+公益联动”的协同逻辑。而桃园社区“让绿水青山成为‘治理金山’”的生态探索、大学城社区通过国赛艺术村构建文化艺术生态的创新,展现了“一社区一特色”的治理智慧,为更多社区点亮“造血自强”的灯塔。
“社区社会企业的揭牌只是起点,运营才是关键。”狮山镇党委副书记李军然表示,要坚持公益为本,确保正确方向,确保每一份收益都切实用于社区发展和公益事业。聚焦专业运营,提升服务效能,用好“智慧社区”平台,精准对接需求,提供居民真正需要、乐于接受的服务项目,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狮+家”社区社会企业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