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园围》中期进展汇报会在南海举行
用影像探源桑园围 将文化影响力播出去
珠江时报讯记者汤晓冰通讯员南宣报道7月15日,历史人文纪录片《桑园围》中期进展汇报会在南海举行,相关单位代表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这部聚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影像创作。
桑园围始建于北宋,以64.8公里堤围守护265.4平方公里土地,孕育了“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系统,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2020年,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联合国评价其为“人类与自然共生的典范”。
当前公众对桑园围的认知多停留在水利功能层面,鲜少关注其作为“活态文化机制”的深层意义。纪录片希望打破单一视角,展现桑园围如何通过水利工程构建社会秩序、经济模式与伦理观念,进而影响岭南乃至中华文明进程。
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华刚表示,桑园围是南海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希望通过纪录片,让全球观众看到岭南不仅是经济热土,更是文明沃土。纪录片要立足“大历史观”,展现水利工程如何塑造岭南社会结构与精神内核。
近年来,佛山紧扣“以影视创作讲好佛山故事,推动文化IP走向国际”战略方向,探索出一条“传统技艺+影视表达+国际传播”的特色路径。2024年,《桑园围》纪录片项目在南海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签约落地,将桑园围作为打造西樵山文化品牌的核心IP,谋划以影像赋能推动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项目启动以来,已获佛山市文艺精品扶持,并亮相第29届香港国际影视展广东馆,2025年6月入选广东省2021-2025“十四五”广播电视重点选题规划(第五批)。
在中期进展汇报会上,与会人员对《桑园围》的创作成果给予高度认可,认为该片以水利工程为切口,构建了岭南文明“与水共生”的立体图景,其价值远超传统历史纪录片范畴。
佛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管丽珺直言《桑园围》让她振奋和激动。她认为,桑园围是“活着的遗产”,其窦闸、河涌系统至今仍在调节水位、灌溉农田,与湾区生活紧密相连,“纪录片通过真实史料与人物故事,展现了水利工程如何塑造社会伦理与经济模式,这种‘活态叙事’具有学术与传播双重价值。”
随着2026年首播计划推进,《桑园围》将成为南海区“文化出海”的又一重要抓手。这部纪录片既是落实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战略的缩影,也是南海通过影像话语构建国际文化影响力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