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5年07月11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氢”尽全力 “链”成标杆
    • 整合打造“岭南人寻根问祖之地”
    • 投资3.8亿元打造智能制造生产基地
    • 南海融媒与佛山植物园携手推动自然科普研学
    • 讲好南海美食故事 共有30篇作品获奖

    第A02版:要闻

    • 南海供电人这样“汗”卫夏日清凉
    • 构建人文大健康生态圈 代表有金点子
    • 创新市镇直联模式 产融共振再添引擎
    • 观摩产线+座谈交流探寻产业转型新路
    • 肿瘤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南海

    第A03版:文明佛山

    • 半生坚守 鼓点敲出醒狮传承路
    • 亲子学急救知识共筑儿童安全网
    • 小艾草“链”上大产业

    第A04版:南海玩家

    • 缤纷暑假 狂欢一“夏”
    • 公 告
    • 分类信息
    • p48
  •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A03:文明佛山

半生坚守 鼓点敲出醒狮传承路

从捡破烂凑钱买狮头自学成才到带出全国季军,狮山树本小学醒狮队教练孔繁军用舞狮为少年树立自信

2025年07月11日

■孔繁军带着孩子们练习舞狮。

■“大狮姐”罗颖诗。

■小朋友展示“挂肩旋转”动作。

暑期悄然而至,狮山镇罗洞村孔村祠堂附近的那棵老榕树下,蝉鸣声声里总伴着一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即便烈日当空、暑气蒸腾,树本小学醒狮队教练孔繁军带领的狮山醒狮少年却未有半分懈怠——扎马步、摆造型、练腾跃、习鼓点,一招一式反复打磨,汗水浸湿了练功服也浑然不觉。

这些孩子来自四面八方:有附近村居的娃,踩着单车就能到;也有从里水和顺远道而来的,哪怕要转几趟车,也从不缺席。他们一口一个“军叔”“军伯”“孔教练”地追着孔繁军请教,而这位发顶带霜的教头,总在鼓点间隙耐心示范,额上的汗珠混着笑意滚落。正是这份相守与传承,让榕树下的醒狮声,成了夏日里最动人的节拍。

自学成才 把少年心事做成终身事业

孔繁军是土生土长的罗洞村孔村经济社人,他与醒狮的缘分,早在三四岁时便已生根。小时只要锣鼓声从远处传来,哪怕隔着两公里路,他也会喊上自己的小伙伴走路过去,非要挤到人群前看个究竟。到了三年级,村里祠堂落成,每年正月初三,松岗石碣的狮队都会来拜年——腾跃的狮头、灵动的摆尾、配合着鼓点的起落,那些鲜活的动作像刻章般印在他心里,越看越痴迷。

可这份热爱,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的现实面前显得格外沉重。包括锣鼓镲以及狮头狮尾,一套舞狮道具要两千多块,对月薪仅几百元的家庭来说堪称奢侈,父母自然不肯松口。但孔繁军憋着一股劲:从捡破烂、抓青蛙卖钱,到稍大一点又趁着暑假打零工,时薪一块钱,又是攒下几百块。直到1995年,即将初中毕业的他,联合8个同样痴迷醒狮的伙伴,才凑够钱买下属于他们的第一套舞狮道具。

在没有狮头的日子里,他们找来孵小鸡的纸箱套在头上,摇摇晃晃地模仿狮子的姿态;没有师傅教,没有录像带可学,就一次次追着狮队看,把每个动作记在心里,回来对着空气反复揣摩。“那时候爸妈总说这是‘不务正业’。”孔繁军笑着回忆,语气里还带着少年时的执拗,“没人指点,全靠自己瞎琢磨,他们哪能放心。”

转机出现在买狮子的第二年。松岗石碣一位宗亲听说了这群少年的故事,特意赶来免费教了几晚,零碎的模仿终于有了章法,他们才算真正摸到了醒狮的门道。

凭着这份少年热忱,孔繁军和伙伴们在日复一日的苦练中技艺渐长。直到一次镇里的醒狮比赛,他们捧回第二名的奖状,父母紧锁的眉头才终于舒展——原来孩子的坚持,真能闯出个模样。后来他外出谋生,开小货车、经营大排档、做装修,手上的活计换了又换,唯独醒狮始终攥在手心,从爱好慢慢成了刻进骨子里的使命。他开始琢磨:要让这门手艺传下去,传得更远。

于是便有了如今成群的狮山醒狮少年。从一开始的选苗子、制定训练计划,到设计队服、带着孩子们跑比赛、赶演出,里里外外都是他一个人扛着,哪怕耽误了营生、自己家的房子从2018年修到现在没完工也不吭声。

“我少年时没能在师长同学面前,真正威风地舞一次狮,这是一辈子的遗憾。”他望着榕树下练功的孩子们,眼里亮闪闪的,“现在就想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醒狮,把这份文化自信刻进骨子里,成为他们青春里最耀眼的光。”

倾注心力 醒狮里长出的成长

榕树下,已是大三的陈家宝正带着两名少时一同练功的伙伴,趁着暑假回来当起了孩子们的“狮哥”“狮姐”,与孔繁军一同紧盯孩子们的一招一式,把着训练的细节。

聊起当年与醒狮结缘的缘由,陈家宝眼底泛起笑意,记忆格外鲜活:那时孔繁军走进学校,带着鼓,袋子里鼓鼓囊囊装着椰子糖。鼓槌一落,清亮的节奏便撞进耳朵,他笑着招手让孩子们上前试试,“记准鼓点的,分四颗糖!”就是这四颗裹着椰香的甜蜜,把他“勾”进了醒狮队,成了小小队员。

一旁的“大狮姐”罗颖诗也有着相似的缘分。她四年级时加入,成为狮山醒狮少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与此同时,她也回到了这片榕树下,接过教鞭,成了队里最年轻的教练。鼓点里的成长,便在这榕树下的新旧面孔间悄然接力。

这份成长的背后,藏着孔繁军的双重坚持:既严抓技能,更在孩子们的心性打磨上倾注心力。“舞狮苦,得先有扛苦的劲儿,才能把狮子舞活。”孔繁军定下一条特别的规矩:经家长同意后,狮山醒狮少年犯了错——无论是在学校挨了投诉,还是训练时违反了队规,小腿都要挨几下树枝打。

这般严苛,起初确实让不少孩子哭着喊着要退出。可一旦站上舞台,听着台下的掌声,就再也没有孩子喊苦了。“这是他们在醒狮里找到了自信。”孔繁军笑着说。十多年过去,他带过几百个孩子,靠着口口相传的口碑,家长们都愿意把孩子送来。

今年读二年级的邝子晴,便是被抖音上醒狮视频“勾”来的,她缠着妈妈要报名来学狮,妈妈便帮她在孔繁军这里报名,学习半年,这个小姑娘已能和伙伴稳稳完成“挂肩旋转”的难度加分动作,光练习就磨坏了两个狮头。

就连不到三岁的娃娃也被这股劲儿感染。记者在现场瞧见,一个两岁半的小家伙攥着鼓槌,有模有样地敲出几下闷响,一旁的爷爷笑得眼角堆起褶子:“孔教练闲下来就会逗逗娃,教着敲两下,这鼓点啊,从小就听进耳朵里了。”

狮山醒狮少年的成长里,藏着一串亮眼的成绩单:2023年夏天,他们在“福海杯”全国青少年舞龙舞狮锦标赛中摘得季军,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2024年6月,又在广东省小学生舞龙舞狮比赛中拿下少年甲组亚军;在狮山镇的龙狮锦标赛上,树本小学醒狮队连续两年蝉联青少年组冠军,2024年更是包揽冠亚军。

自己筹款 铺就传承之路

比奖杯更沉甸甸的,是孩子们品性里长出的温度。十余年来,孔繁军几乎没从舞狮培训里拿过钱,多数孩子都是免费学,即便早年收过二十来个兴趣班学生的费用,也承诺过“这一笔费用教到大学毕业”——而钱也全用在了孩子们身上:请咏春教练、聘舞龙师傅,给训练场地做修缮,连场地硬底化都是他自掏腰包垫的钱。

直到2023年,他才试着和罗颖诗师徒两一起办起托管班,白天教醒狮,顺带辅导作业、管顿午饭,这才开始有微薄收入。日子过得紧巴,他却从没在孩子面前露过半分难色。

孩子们心里都明镜似的。回来帮忙演出的大学生特意说:“我是来帮忙的,演出费不用分我。”有学生外出读书,过年时总会拎着特产来看他,进门先喊“军叔”“军哥”,再把礼物往桌上一放,就帮着收拾训练场、带“狮弟”“狮妹”。这些瞬间,总让孔繁军的自豪从眼里漫出来。

“我现在最希望的是能

有赞助,我可以持续带着小朋友出外比赛,这样他们的水平就会不断提升,又能吸引更多喜欢这项运动的人加入。”孔繁军说。

十多年来,孔繁军以

醒狮为舟,载着孩子们驶过成长的急流浅滩。他是领路人,教孩子们挥臂摆尾;是精神鼓手,在他们快泄气时敲响鼓点;更用自己的坚守,在乡土间铺就一条传承之路。而那些从榕树下走出去的孩子,带着醒狮里炼出的韧劲与自信,舞向更广阔的天地。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彭燕燕 通讯员杨黛梅何永坤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