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文化赋能微改造 老街活出“年轻态”

看大沥镇盐步直街通过全域整治实现焕新的蝶变之路

来源:珠江时报2025年07月10日    

■盐步老龙1432文化街区。

■咖啡厅主理人在冲咖啡。

开栏语

2024年是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收官之年。2025年起,南海全域土地整治工作进行常态化实施。为了更好总结南海全域整治成效做法,即日起,佛山市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专班办公室联合南海融媒推出《走读南海全域整治》系列栏目,每期报道将走访南海全域整治案例,以生动的故事解读南海推动全域整治的“方法论”,挖掘全域整治之于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意义。

锈迹斑斑的工业烟囱旁,飘出馥郁的咖啡香;沉寂多年的老粮仓里,创意灵感正悄然生长……

在佛山南海,一场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名的空间重塑行动,正悄然撬动尘封的历史记忆与低效的土地资源。这场行动不满足于物理空间的腾挪,更致力于在微改造的精细针脚间,将工业“锈带”缝合为文化“秀带”,让沉睡的人文基因在焕新的土壤里苏醒、抽枝、绽放,铺就一条通向人文经济引领区的独特路径。

本期让我们走进大沥镇盐步直街,了解其通过全域整治实现焕新的蝶变之路。

老龙新生

文化微改造盘活闲置物业

大沥镇盐步直街,一条流淌了400年光阴的老街。蟾溪河两岸,曾林立着国营盐步酒厂、火柴厂、粮仓等30余家企业,撑起南海工业的“半壁江山”。高耸的酒厂烟囱,是盐步人心中最熟悉的地标,见证了昔日的喧嚣与荣光。

然而,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老厂房逐渐蒙尘,空间失序、业态低端、文化沉寂,让这片承载厚重工业记忆与市井烟火的核心老城区,一度沦为城市面貌的“锈带”。省级非遗盐步老龙的鼓点,也仿佛只回荡在节庆间隙。

转机,始于全域整治。盐步老龙1432文化街区的齿轮被重新撬动。与推倒重来不同,这里的整治更像一场“精准拆弹”:拆除低效厂房腾出3万平方米宝贵空间,却保留了酒厂烟囱、粮仓木梁等刻满记忆的符号;利用边角地“拼”出500个车位,海傍路拓宽时,特意为那棵见证百年的老榕树“让道”。

“腾挪出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文化生长的土壤。”项目负责人介绍。在盐步九章规划蓝图中,蟾溪河水系如一条玉带,串联起斑驳工业遗址与跃动文创区;两条主街分工明确,商贸与文旅各得其所;五处口袋公园楔入社区肌理,缝合新旧空间。

如今走进街区,旧貌已换新颜。闲置的老厂房里,咖啡醇香取代了机器轰鸣,变身格调十足的网红咖啡厅、餐吧;沉寂的仓库被赋予新生,成了创意涌动的文创办公区……这片占地超950亩的土地,正蝶变为南海区首个以文化为脉络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

空间重构的引擎,在于土地整治机制的深层变革。过去守着老厂房旧物业,招租常陷于五年短约的窘境。“就怕业态僵化,跟不上趟。”项目运营方坦言。如今,一剂“基础租金+营业额分成”的创新“药方”注入活力——既为公有资产收益托底,更将合作企业的“钱景”与项目繁荣深度捆绑,点燃市场主体热情,织密政府、企业、社区共建共享共赢网络。

这一机制的魅力正迅速显现:未来超500名年轻创意主理人将在此汇聚,让老街区涌动青春能量。

蝶变的涟漪,也激荡着村民热情。龙涌村以集体物业改造为“撬点”,带动整村焕新。政府引导的外立面改造与景观提升,立起“看得见的样板”,迅速带动周边村民自发行动。一条“政府引导、村民主体、共建共享”的活化新路,在盐步老街旁徐徐铺展。

全域焕新

文化微光点亮南海版图

盐步老龙1432的蝶变并非孤例。在南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宏大版图上,“文化微改造”已成为破解土地碎片化、唤醒沉睡价值的利器,星星点点的文化微光正连缀成片。

十五公里外,桂城叠滘圩的改造更显绣花功夫。500米长的百年墟市里,顺泰大押的趟栊门重现温润光泽,双溪茶楼的满洲窗映照流转天光,立善堂的蚝壳墙经纳米喷涂保护,无声诉说着岁月。改造者以最大诚意保存了102间历史建筑的原貌精髓。

丹灶罗行墟则把握全域整治东风,为艺术创作腾挪空间,百年旧墟再破竹,重新回归佛山的“现象级”区域。超1000平方米的旧粮仓变身为充满张力的舞蹈剧场;闲置民居成为艺术家挥洒灵感的工作室。老空间承载新梦想,罗行墟正蝶变为滋养创意的文化热土。

南海的全域整治与文化赋能,呈现出独特的双向奔赴逻辑。一方面,借力整治,让老资源重焕生机,废弃遗址、闲置空间变成文旅新空间、青年创业热土;另一方面,为扎根南海的实力企业量身打造文旅IP,将精妙生产工艺、独特产品故事,转化为研学课堂和沉浸式体验亮点。

这双向奔赴,远不止于经济收益。它是传播南海本土文化的有效载体,更是精准对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创新途径。

南海正积极探索人文旅游的创新表达,努力让老街区、老厂房变成令人心驰神往的“诗与远方”。一场以文化为魂、以土地整治为基的空间革命,正在重塑南海的城市肌理与人文气质。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婷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