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聚焦“建设高水平现代农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把脉问诊 写好农业“高”字文章

■会上,政协委员、行业专家、职能部门负责人展开“头脑风暴”。

乡村振兴,既是历史使命,更是时代考题。6月30日,南海区政协紧扣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围绕“建设高水平现代农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主题,召开专题协商会。这场汇聚政协委员、行业专家、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头脑风暴”,精准把脉当前南海现代农业发展的痛点与挑战,从土地整合、科技赋能到品牌锻造,为农业的“高”字文章把脉开方。
南海农业面临关键的“转型阵痛”
2024年,南海区委、区政府首次把高水平农业纳入“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农业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提出要大力探索高标准、高效率、高附加值的城乡融合的全国高水平农业示范区,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数据显示,2024年南海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143.7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57%。在这片制造热土上,“一花一鱼一菜一种”的农业版图悄然崛起——
“花经济”绽放,全国1/4蝴蝶兰、1/5香水百合来自南海;“鱼王国”称雄,13.93万亩鱼塘年产鱼苗占全国1/7,观赏鱼综合经济价值超20亿元;“预制菜”飘香,1500家企业撑起200亿产业链,跻身全国百强基地;“种芯片”破题,3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坐镇。
更令人瞩目的是园区矩阵——1个国家级+3个省级农业产业园领衔,5个万亩示范区、8个农业公园星罗棋布。在九江淡水鱼产业园,物联网监控着鱼苗孵化温度;里水蝴蝶兰基地里,组培苗在无菌室分裂生长,科技感不输南海“汽车工厂”。
然而,高速发展的光环之下,隐忧同样清晰可见。为了精准号脉,南海区政协在会前做足了功课:深入走访13家代表性农业企业,与相关部门密集座谈,最终形成了一份沉甸甸的《南海区“建设高水平现代农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
这份报告毫不避讳地指出,在亮眼数据的背后,南海农业正面临关键的“转型阵痛”,土地碎片化、品牌弱势化、科技薄弱化等难题亟需破解。
“头脑风暴”积极献言献策
现代农业发展的痛点,正是专题协商会上的焦点。蝴蝶兰“神话”能否复制?如何让物联网、大数据、生物技术更深度融入田间塘头?如何讲好“南海农品”故事?
南海区政协委员、广东鱼兴港水产公司总经理郑伟建议,可给鱼塘装上“智慧大脑”,水质监测、精准投喂全流程数字化;设立尾水处理“生态账本”,补贴浮床技术实现“零污染养殖”。
南海区政协委员、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珍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小燕建议,建立零散农户“土地银行”,撮合连片开发,同时要创新“保底租金+10%经营分红”模式,让农民变股东。
信心就是黄金。南海区政协委员、广东恒基城市更新有限公司董事长伦永谦认为,南海区农业资源禀赋优越,要以“产业融合、科技赋能、品牌引领”为核心,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联合华南农大组建“育种尖兵连”,攻克加州鲈、蝴蝶兰“种源卡脖子”难题。
南海区政协委员、政协狮山镇工作委员会主任曾卫东建议,充分调动本土特色文旅资源与广府农业文化交融互动,发展“农文旅+工业游+研学游”新业态,把旧工厂改造成“爆款打卡地”,将陶瓷厂变咖啡工坊+集装箱观鱼台,提升农业内生力。
广东花博生态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新建议,设施农用地管理应建立“信用替代抵押”机制,以企业经营评级取代财产担保,让政策回归服务本质。他还提出有前瞻性的建议:陪伴经济、治愈经济快速发展,南海要抓住机遇,在观赏鱼产业的基础上,延伸发展萌宠产业,力争打造国内最大的萌宠产业园区,形成萌宠孵化、养殖、交易、器材、体验、会展、主题文旅全产业链格局。
在农业领域深耕多年的广东广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杰组建运营了多家农业企业。2022年,广垦集团和南海区签订合作协议,将广东农垦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落户南海。他认为,改革需要“破冰”的勇气,创造高附加值农产品、用好科技赋能、进行制度创新,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探索南海现代农业突围之路
方向明,思路清,有高度。
对南海农业颇为熟悉的原广东省人大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南海区政协智库专家廖森泰现场点题:南海坐拥种业研发、智能装备、千亿消费市场“三张王牌”,必须甩开膀子干特色农业!
“南海现代农业发展不能只是‘抄作业’。”廖森泰从品牌创建、精品农业、农文旅发展、外延农业等多方面建议,农业全面升级、进步、发展,南海一定要扬长避短,发展独具南海特色的现代农业。
一字一句紧扣发展大计,一问一答彰显监督成效。现场,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招文锋、区财政局副局长邹静、区自然资源分局总工程师王炜纷纷结合各自部门职责,积极进行互动交流,对委员们的真知灼见给予有针对性的回应。
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伍新宇对委员、嘉宾、专家提出的问题或建议进行了回应。他表示,南海以高水平农业支撑“百千万工程”与环两江先行区建设,年内建成5个超8100亩的千亩现代农业产业园,落实超20万平方米设施农用地,新增“点状供地”指标,打造10个绿色订单基地。同时,南海将全力打造“蝴蝶兰之都”“淡水鱼之都”等国字号品牌,擦亮“南农优品”金名片。
制造业强区的农业突围,是一场“精耕细作”。南海区政协副主席陈绍文表示,协商有高度,条条建议都具前瞻性、针对性。他进一步提出思考:分润模式需分阶段细化,农地“片区价”可探索政府“指导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贵在坚持。未来,南海的“花、鱼、菜、种”能否书写出乡村振兴更精彩的篇章?值得期待。
在这场持续近三小时的头脑风暴中,一条共识愈发清晰:南海现代农业的突围之路,在于以土地破局奠定规模化根基,以科技创新提升价值链高度,以品牌融合打开产业新空间,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戴欢婷刘广江通讯员麦盛彬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郭仲明刘广江
(《把脉问诊 写好农业“高”字文章》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 下一篇:村社自改新典范 打造商业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