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点变旺地 南海转“疫”为机
以“无闲旺地”行动为抓手,通过空间治理重塑城市韧性

■志愿者们在桥下空间种红脚艾。

■里水河村社区小公园改造效果图。

■西樵镇河岗社区一处蚊虫孳生地变身“驱蚊生态林”。


“以前,这里长期缺少管理,杂草丛生蚊虫乱飞。镇里推进‘无闲旺地’行动,我们下决心把它改造成小公园,期待村容村貌大变样!”8月18日,站在即将焕新的冲口地块前,里水镇河村社区月池经济社社长吴显升指着规划图,语气坚定。
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出现,再一次检验了南海的应急处置能力。过去一个月,南海以快制胜,依托三级包干压实主体责任,发动全民参与群防群治,并引入生态改造等综合手段,清除大量蚊虫孳生地,有效压降疫情蔓延风险。
对南海而言,这场挑战亦被视作推动城市系统性治理升级的契机。根除蚊媒孽生地是当务之急,但南海的目光更为长远:转变居民卫生习惯、提升空间品质,实现从“被动清除”到“主动创造”的治理跃升。南海以“无闲旺地”行动为抓手,唤醒“沉睡”空间重塑城市“金角银边”,书写城市空间治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盲区攻坚
从“孳生黑点”到“健康绿洲”
南海的空间治理升级,首先体现在对原有“卫生死角”的功能性重塑与价值再发现。
面对突发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南海区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对街头巷尾的杂草杂物进行了全面清理。在各类环境中,老旧小区的天台因位置隐蔽、管理薄弱,成了蚊媒孳生的“重灾区”、环境治理的“老大难”。
空间复位,安全回归。南海有序推进“天台保卫战”。在丹灶镇南沙社区,吊车出动移除违规设置的近百平方米天台菜园花箱;在九江裕江花园小区,执法人员依法拆除天台违建棚架……
一批批天台空间恢复原貌,彰显了南海对城市“灰色角落”零容忍的治理决心,也让其应有的安全疏散和公共使用功能得以复位。更重要的是,清理天台违建、废弃物打破了公共空间被违规占用的治理困局,为后续功能复位、价值提升奠定基础。
生态赋能,化害为利。曾经,联滘跨线桥下空间是杂草丛生、积水遍布的蚊虫孳生地,如今,通过种植万株红脚艾,焕发幽幽艾草香。杂草变艾草,既传承了东晋鲍姑用艾防疟的地方智慧,也构建起一道生态防蚊屏障。
7月以来,南海区交通运输局以大冲跨线桥、雅瑶立交和联滘跨线桥桥下空间为试点,推广种植10000株红脚艾,昔日的卫生死角蝶变为兼具防疫与生态功能的城市新景。同样,西樵、九江等社区也在蚊媒高发区域推广种植驱蚊植物,系统推进风险点转化为生态防护点。
共建共享,责任落实。在西樵镇河岗社区,启功集团投入3.5万元协助清理废旧家具堆场、种植驱蚊树种,打造企业捐建、社区维护的“驱蚊生态林”,有效缓解治理资金压力,构建政府、企业、社区三方共赢的新格局。“政府引导、企业出资、社区受益”的共建模式在南海被进一步推广。
治本转型
变“卫生盲区”为“活力旺地”
如果说清除卫生死角是“治标”,那么推进“无闲旺地”行动则直指“治本”——系统性盘活闲置低效空间资源,为空间开发趋于饱和的南海开辟新的价值洼地,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治理机制的深层次变革,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机制破题,厘清权责。7月31日,南海召开城市提质增效工作会议,明确了闲置地“谁所有、谁管理、谁使用”原则,即储备地归自然资源部门,出让地责任在开发商,集体土地由村居负责,公共空间区镇共担。精准界定边界和权责的重要性,才能有效破解闲置地因“责任悬置”导致的“公地悲剧”,为空间盘活奠定制度基础。
“向闲置要效益”的后续效应很快体现。狮山罗村社区闻令而动,把整治“宅边、路边、水边、田边、林边”作为突破口,以“无闲旺地”行动为抓手,既筑牢防蚊屏障,又激活土地潜能,实现卫生防控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如寨边明苑公寓旁和罗村社区沿江南路段地块,两地块杂草丛生,积水严重,是蚊媒孽生地,罗村社区推进高效整治,并坚持“当下防疫、长远增效”的思路,实行“一地一策”。其中,寨边明苑公寓旁的地块近期计划建成绿化休闲营地,罗村社区沿江南路段地块近期计划打造成人造足球场。
激励引导,示范引领。行动拒绝空谈,强调时效。南海通过配套资金激励政策,集群式推进首批135个、总面积4246亩的“无闲旺地”项目。8月8日,南海积极兑现承诺,向首批整理类示范项目颁发激励支票。
多元场景,激活潜能。狮山罗村社区将闲置地块规划为绿化休闲营地和足球场;里水上沙路公交站场前将改造为配备19台智能充电桩、提供226个充电端口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站场;九江蚕种场将引入综合性文旅运营商,打造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新空间……这些规划充分满足多元需求,让沉睡的土地承载起休闲娱乐、便民服务、文旅发展等多重功能,最大化提升土地价值。
基孔肯雅热疫情是危机,也可以是转机。过去一个月,南海推动了一场从应急防疫到长效治理、从空间优化到治理升级的系统性变革。这一变革不仅显著增强了城市韧性与空间品质,更有力激发了社区参与活力和多元共治热情,实现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与价值提升的双重突破。
清爽的天台、桥下的艾草、企业共建的绿地……南海的空间治理绝非简单的物理清除,而是通过功能植入与价值重构,实现从空间“负资产”到“正价值”的根本性转变,显著提升城市空间的健康韧性。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钊泷通讯员南宣图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