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南海区委为大学生返乡成长打造坚实平台
283支大学生突击队共绘“南”图

■大学生助力吊丝丹笋打造新IP。
在暑假,有一群大学生活跃在南海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为南海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他们有的在村居中穿梭,以墙绘和庭院改造探索提升人居环境的有效路径;有的在山野间调研,以文化IP和研学路线的打造探索文旅发展新道路;有的在实验室忙碌,以技术更新和工艺设计助推制造业发展。目前,全区在开展爱国卫生行动,大学生们也参与其中,积极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做好蚊媒孳生地清理、入户宣传等工作。
搭建供需对接桥梁巩固社会实践平台
团南海区委积极开展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工作,为大学生返乡成长打造坚实平台,引导青年大学生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
截至目前,已有283支青年
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与南海各镇街、村(社区)、医院、企业成功结对。其中,有140余支突击队助力南海青少年成长,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教育、素质提升等;70余支队伍助力基层治理,在乡村美化、银发康养、治理机制等方面作出青春奉献;50余支队伍助力人文经济发展,在文旅IP打造、非遗文化保护、文化宣传推广等方面提出更有效的新点子;近20支队伍助力产业发展,在半导体抛光工艺设计、物流机械臂研究、农业气象观测等领域展开实践。
挖掘吊丝丹笋故事打造生态文化新IP
吊丝丹笋被誉为“笋中之王”,但在市场认知度和品牌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了解到吊丝丹笋的发展现状后,广东轻工
职业技术大学“材韵林岳生态IP智绘队”主动出击,扎根桂城林岳社区,围绕吊丝丹笋,通过文化解码、IP孵化与业态规划,为这座岭南古村打造兼具生态价值与文化辨识度的生态文化名片。团队采
用“田野调查+文献考据”双轨模式,在笋农广叔带领下,深入千亩竹林,建立生长观测档案,记录从笋芽萌发到采收的完整周期;同时查阅地方文献,梳理出吊丝丹笋自清代光绪年间延续至今的种
植谱系,了解吊丝丹笋的百年种植智慧与地方故事,深度解码背后的文化基因,力求全方位、深层次把握林岳社区特色。
基于扎实的调研成果,突击队以笋尖造型为基础,融合岭南镬耳屋、龙舟等元素,为林岳社区孵化独具魅力的“笋元素”IP形象。量身定制研学地图,通过体验活动,揭秘“脆嫩无渣”的生长密码。开发“林岳笋韵”智慧导览系统,整合AR导航、文化讲解、互动打卡功能,实现“线上预约-线下体验-云端分享”的闭环服务,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深入推进产学研发展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五邑大学的“邑机智胜”突击队与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成功结对,在狮山镇开展实践。
突击队正按照“需求调研、试
点落地、全面推广、总结优化”四阶段推进,希望通过运用AI智能机器人、自动化识别系统等技术手段,助力乡村发展;借助教育辅导机器人、智能学习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无人机竞速表演与数字媒体技术,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同时,以“科技+本地化”的精准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及技术人才培训服务,引入强大的智能驱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团南海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做好供需对接工作,搭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平台,深化校地合作,强化服务供给,推动更多行动工作站挂牌落地,聚焦人文引领、科技驱动,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推动建设更具人文特质的现代化活力新南海。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黄洁通讯员容诗雅黄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