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赋能基层治理,人大代表在行动

精准“把脉”居民需求 助力和顺院区“重生”

来源:珠江时报2025年07月09日    

■人大代表李桂森走访群众,收集民意。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和顺院区)。

2024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和顺院区)整洁的门诊大厅里,医护人员与就诊患者有序穿梭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伯对着老伴感慨道:“等了三年,家门口的医院终于回来了!”这一刻,里水镇人大代表、金溪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桂森的心里泛起暖流,那些奔走协调的日夜,在此刻化作群众脸上的笑容。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和顺院区)的“重生”,是里水镇和顺片区13万居民期盼了三年的民生夙愿。2021年9月,因疫情防控需要,院区被征用为新冠定点救治应急医院,专门救治新冠确诊患者。虽然在2022年启用了里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临时过渡点,但居民看病问题依然得不到彻底缓解。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应急医院于2023年1月初逐渐停止收治新冠病人。居民关于“重启医院”的呼声不断传入金溪人大代表联络站驻站代表耳中。

民声如潮 代表架桥

“看病难不是小事,是压在群众心口的大石头。”作为里水镇金溪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李桂森迅速组织驻站代表行动起来。联络站的14名各级人大代表,如同14根灵敏的触角,深入原和顺城区和13个楼盘小区。

李桂森和代表们依托“1+16+N”的联络网络和“一长三员”(楼长)等力量,定期设置摊位联系群众,并进入小区和企业商铺走访,将散落的社情民意串珠成链。那段时间,楼栋意见箱塞满了重启医院的建议,业主微信群被相关讨论刷屏,代表入户走访时,街坊们拉着他们的手反复叮咛。代表们一次次记录下居民诉求:年迈长者诉说转车就医的不便,年轻父母忧心孩子深夜突发高烧无处可去,慢性病患者为定期复诊的奔波愁眉不展……

“我也是金溪人,对于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也充满情怀。”李桂森希望通过发挥人大代表职能作用,为这个地方、这里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为此,李桂森与代表们多次实地调研医院现状,走访卫健部门了解政策瓶颈,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提炼与核实,最终精准“把脉”到核心诉求:把应急医院交给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运营,改善和顺片区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建议“出鞘” 合力破冰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金溪人大代表联络站收集的社情民意,最终凝聚成一份沉甸甸的建议,并提交2023年1月召开的里水镇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这份高质量建议,清晰指出和顺片区群众就医的迫切性,明确提出了将应急医院交给南方七院运营的核心解决方案,成为推动问题解决的“关键一招”。

李桂森深知,提出建议只是开始,让好建议“落地生根”需要持续发力。“虽然我们已经走访沟通过很多次,但仍然担心医院提供的服务达不到群众的期望。”李桂森坦言,他们扎根基层,对于项目的推进深感压力,只能尽己所能,全力一搏。

金溪人大代表联络站依托成熟的“社区议事会”机制,将医院重启列为最高优先级议题。在联络站议事会层面,组织相关方代表、专业人士反复论证重启方案;在社区层面,通报进展,凝聚共识;在小区层面,及时传达信息,稳定预期。三方联动,形成强大的推进合力。

代表为民发声,卫健等承办部门积极响应,持续向上级部门反映群众诉求,全力争取政策支持。区、镇两级人大持续跟踪督办,确保建议办理“不打折扣”。

这时,李桂森和驻站代表们便化身“信使”,一方面持续向卫健部门传递群众迫切的期盼和详实的调研数据,施加推动力;另一方面,及时将卫健部门向上争取的进展、面临的困难以及努力的方向,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反馈,消除他们的疑虑,架起信任的桥梁。

多方合力,坚冰终融。2024年9月5日,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和顺院区)正式重启。首期开设的急诊科、儿科发热门诊、骨伤科门诊,如同久旱后的甘霖,滋润着和顺片区居民的心田。崭新的诊室里,设备亮起指示灯,医生护士各就各位。在门诊大厅说出“终于等到你”这句话的街坊,道出了13万人的共同心声。

为了让医院更好服务基层百姓,金溪人大代表联络站牵头召开了“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和顺院区)医疗服务现状”社区议事会,研究解决群众关心的医院科室和医技辅助科室开设问题。在“社区议事会”的推动下,医院还增设了全科、中医理疗科等相关科室,药方配给也根据本地需求进行了优化,未来还会开放住院服务。李桂森认为,这不仅是一所医院的回归,更是健康尊严的重新安放和民生福祉的触手可及。

制度筑基 枝叶关情

一个个民生难题的破解,一项项幸福工程的落地,背后是南海区人大坚实有力的制度支撑和高效的服务保障。

“预审”炼就好声音。南海区、镇人大实施议案建议沟通协调和预提交制度,对议案建议进行初审把关。每年年底提前收集人大代表拟提交的议案建议,初步审核后及时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确保代表议案建议有较高的针对性、可行性。

审核小组“淬炼”高质量议案。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建议审核小组如同一个精密的“熔炉”,把代表们在闭会期间收集到的原生态民意,经过审核小组的专业“淬炼”和反馈指导,最终形成精准、务实的高质量议案建议,大大提升了办理实效。

“标杆”激发源动力。2024年初,在南海区第十七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期间,区人大通报表扬了2023年度十件优秀代表议案建议。年度优秀议案建议的评选与表彰不仅是对代表履职的肯定,更树立了标杆,激发了包括金溪联络站代表们在内的全体代表为民代言的热情与追求卓越的动力。

从议题收集、筛选、协商、形成建议,到跟踪督办、反馈评价,南海区人大完善的议案建议工作全链条闭环管理,确保了民意的“最初一公里”与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血脉贯通,让金溪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圆桌议事”成果能真正惠及于民。

暮色四合,金溪人大代表联络站的灯光依然明亮,墙上的“圆桌议事十三条”在光晕中显得格外庄重。李桂森轻抚着代表证,窗外社区万家灯火渐次点亮。这灯光里,有旧楼新梯上下的便利,有燃气灶跃动的蓝色火焰,有医院诊室温暖的守护,更有居民自治焕发的勃勃生机。

李桂森和他的代表同仁们,如同金溪社区纵横交错的街巷,平凡地扎根于斯。他们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圆桌”汇聚民智,用规则守护公平。在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次据理力争、每一次合力推动中,他们将“人大代表”四字,锻造成一把开启社区善治之门的“金钥匙”。这把钥匙,解开了群众眉间的愁绪,缩短了民主与民心之间的距离,更在广佛交界的这片热土上,谱写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真实、最动人的篇章。

特写

“金溪模式”: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和顺院区)的成功重启,是金溪人大代表联络站“社区议事会”机制和人大代表深度参与社区治理机制的辉煌战果。这一模式在李桂森的带领下,如同精密的民意转化器,持续将群众的“急难愁盼”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

“家门口”接种疫苗。和顺预防接种门诊的运营启用,实现了和顺片区居民多年的期盼,为街坊进行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服务提供便利。

里水“第一梯”的攀登。面对金溪旧医院宿舍加装电梯的“老大难”,联络站启动民主议事协商联络议事机制。代表们无数次坐在小区议事会的“圆桌”旁,与居民、物业、相关部门共同拆解报批流程、消防规范等“硬骨头”,最终推动里水首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项目圆满落地,其经验成为全镇乃至全区破解同类难题的“金钥匙”。

安全“蓝焰”暖万家。当800多户老旧小区居民还在为“扛罐上楼”的安全隐患发愁时,燃气管道入户工程及时通过联络站的“议题准入”进入快速通道。代表们协调资源,依托“社区融和发展基金”和“项目对口机制”,确保工程高效推进,让安全的蓝色火焰温暖千家万户的灶台。

园丁园小区的“蝶变”。在园丁园小区改造过程中,李桂森和代表们播下的“楼长制+居民自治小组+融和议事会”老旧小区融和自治新模式“种子”萌芽而出。居民们商议停车方案、充电桩安装、组织公共空间美化,曾经的“脏乱差”角落,在自治的春风中蝶变成共建共享的“和美家园”。

“变电站增容”稳定民心。沿江北居民区用电难问题被代表“打捞”上议事日程。复杂的变电站增容项目,在联络站议事机制下,经过充分的技术论证、选址协商和群众沟通,最终成功落地。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付艳霞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袁夏璐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张宝翔张志成范仕杰